Cybercube
DateOct 2017
Location表演36坊
TypeInteractive Performance
Client國立台灣美術館
CategoryPerformance
2017年夏末,一群在各自領域有所成績,卻對跨域創作有無限想像的年輕人,透過創作而結合在一起,雖彼此專業上有著些許不同,透過對於差異的包容,及開放接納的心態,使得互動科技、燈光、視覺、音樂、馬戲有機會同時在台灣的舞台上發生。
胡縉祥,一位從互動藝術出發,不易滿足的科技藝術家,期待實現具國際規模的藝術創作計劃,此次主要為整合團隊、概念與技術。
mwva,在音像共陳的創作已超過十年,近期更跨足電腦燈,創造出即時光音結合的實驗創作,此次主要為電腦燈光設計。
PSquare,是新興媒體藝術團隊,專注於互動裝置、動態影像、新媒體表演,多次獲獎及受邀演出,此次主要為LED燈光設計。
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,國內少數擁有超過十位正職表演者的馬戲團隊。國外表演經歷逾17國家、165場藝術節演出,此次主要為立方體的表演、編排。
Concept
CyberCube,主要在探索──人於虛擬與真實空間中,存在、逃離、融合、穿梭等不同的可能性,透過攝影機拍下實景,再以3D物件與空間相結合,呈現虛擬物件存在於現實的混合空間,其中存在真實馬戲表演者,操控著科技化的LED立方體與電腦燈, 在混合空間中,立方體與空間,竟會是液態、切割等不斷變化的,彷彿整個場域是被重新定義的有機生命體。
靈感來自於威廉吉布森(William Ford Gibson)於1984年著名的賽博朋克(cyberpunk)類型科幻作品—神經漫遊者(neuromancer),敘述著忽略資訊技術高速發展的一種自我修正。以立方體喻表網路裝置,開始自由穿梭其中,到不可自拔,不久,表演者將會發現登入網際空間的方法,那是一個轉變的開始,虛擬與現實世界框架開始模糊,最後被吞噬亦或融合?旁觀者正見證這一切的發生。